<strong id="ommqe"><samp id="ommqe"></samp></strong>
  • <nav id="ommqe"></nav>
    <nav id="ommqe"></nav>
    <menu id="ommqe"><strong id="ommqe"></strong></menu>
  • <nav id="ommqe"></nav>
  • 學術服務內容

    在線編輯 學術顧問

    咨詢率高的期刊

    科學技術論文

    “一帶一路” 區域自然災害風險協同管理模式

    時間:2022年09月19日 所屬分類:科學技術論文 點擊次數:

    摘要:根據一帶一路沿線的地地理以及大氣環境因素,該區域是重大自然災害的頻發地區,這不僅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也制約著一帶一路政策的順利實施,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國跨國企業的發展。提高災害識別能力和提前進行增強防災

      摘要:根據一帶一路沿線的地地理以及大氣環境因素,該區域是重大自然災害的頻發地區,這不僅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也制約著一帶一路政策的順利實施,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國跨國企業的發展。提高災害識別能力和提前進行增強防災和面對災害的能力災害防范措施,保證一帶一路工作各項重大基礎設施的順利進行是推進該倡議的重要舉措,是政策相關國家的民生需要。就目前來講,一帶一路的涉及國家,其防災能力相對薄弱,急需各國聯手推進和建立防災減災合作管理模式,從整體上提高防災減災的水平。通過合作來加強對自然災害的監測以及預警建設,應根據自然災害的風險具體情況,進行經濟、產業等方面的調整。

      關鍵詞: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風險;協同管理模式

    中國軟科學

      一帶一路的建設涉及到136個國家和地區,該政策貫穿歐亞非大陸,路上以國際大通道為依托,海上通過重要港口為節點。但是這些國家大部分處在北半球中緯度以及世界環太平洋的兩大災害帶之中,同時因為該政策沿線的城市和居民密集,所以一旦發生大型自然災害,往往會對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相當大的損失,嚴重制約著一帶一路政策的發展和穩定。就我國情況而言,當前我國的災害防御保障需要已經超過了目前的以國內為主的建設任務布局,必須擁有更高水平的災害監督以及防御能力,并開展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此來降低自然災害對各個國家帶來的損失,所以要加強各國之間的協同管理。

      1.一帶一路沿線災害風險以及影響

      1.1綜合災害風險

      一帶一路所涉及的區域為全球的高災害的風險區,包含多種地表災害以及頻發地震帶,并且沿線各個國家的自然環境相差較大。經過高寒以及高地震烈度的季風區,環境復雜嚴峻,并且穩定性相對較差,再加上沿線的大部分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防災抗災能力較差,所以其防災形勢一直不容樂觀,屬于多種災害的群發聚集地點[1]。各種自然災害頻發,并且伴隨著次生災害同時發生,經常會造成嚴峻的救災形勢,所以時常發生的自然災害會導致當地的社會經濟受到制約,導致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大的提升。

      1.2自然災害的影響

      戰略政策涉及到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就該領域來講,初步估算需要甚至達到接近10萬億美元的水平。但是由于經過各類自然災害頻發的地區,所以會對這些基礎設施產生較大的威脅,嚴重威脅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及投資安全,主要包括4個方面的特大自然災害風險。

      首先是特大地震的影響,一帶一路經過歐亞大陸與印度洋板塊以及非洲板塊等相互作用的地帶,區域地殼以上的地幔結構差異明顯,并且其構造相對復雜,板塊間的構造活動相對活躍,地震災害的發生率較高[2-3]。例如1927年在古浪發生的8級地震,以及1920年在海原發生的85級地震等都造成了重大的影響,由此可見,一帶一路的沿線區域地震頻發,在全球地震致死率最高并且死亡人數最高的地區,

      其次是復雜的地質災害,從一帶一路的沿線地區所處地形相差較大,地質災害頻繁并且風險較高,會對基礎設施產生較大的影響。以青藏高原地形為例,由于地形的隆起,會導致高原與周邊的區域過渡地帶高差相差巨大,并且形成了高山峽谷的地形特點,相對高差會在1千米到4千米之間。并且該區域的風化侵蝕作用較為強烈,會產生豐富的松散堆積物,該地區主要受到印度洋季風的影響,該地區主要受到印度洋季風的影響,局部地區還會受到東南季風影響,年均降雨量豐富,但是年內降量分配不均,時常會出現局地性暴雨[4]。由于地質地貌以及氣候條件的突出性,導致中亞以及南亞地區成為地質災害最頻發的發育區,以1981年的西藏聶拉木縣冰湖潰決泥石流為例,將中尼邊境上的友誼橋沖毀,并造成尼泊爾的大量人員死亡,

      另外還有極端氣象水文帶來的災害,一帶一路沿線的海洋與氣象災害高發,尤其是中亞南亞以及東南亞地區,是氣象與水旱災發的高發區。其主要災害包括暴雨及由此引發的洪水以及泥石流等災害,另外還包括高溫,暴風雨,嚴寒等氣象災害[5]。以2008年出的低寒風暴為例,暴風雪低溫冰凍天氣席卷歐洲東南部以及中亞乃至中國的多個范圍和地區,帶來嚴重的人員以及財產損失。

      最后是海洋災害,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為海洋災害的多發區,主要包括臺風,海嘯,海冰,海平面上漲等自然災害,南中國海以及北印度洋等地區的海上極端天氣,例如熱帶氣旋等,所引發的風暴潮往往會造成嚴重的人員以及財產損失,其巨浪也會引發嚴重的海難事故。如1991年的孟加拉特風暴潮,導致該區域沿岸國家的人員損失超過30萬,還包括50萬只家禽以及近10萬頭牛的死亡,為該區域帶來的經濟損失無法估量。

      2.風險集中管理的對策與建議

      2.1提高防災整體水平,

      各項目投資以及園區規劃等,首先要考慮到防災減災的需要,保證基礎設施以及各地區的防災能力,就基礎設施而言,至少要達到百年一遇的防災水平。

      2.2提高整體風險災害的投保范圍與水平

      借助經濟手段來轉移風險損失,在一些風險災害頻發的地區,可以強制實行全生產范圍內的保險,保險深度至少達到20%。

      2.3提高自然災害的預警基礎設施建設

      在現存的地震,氣象,海洋,以及其他環境制造因子的監測體系基礎上,各國之間互相合作,加強協調,高效形成具有綜合性災害風險評估能力的評估體系以及預警系統。為一帶一路經濟計劃的發展規劃提供切實可靠的依據,并科學合理的避開具有災害頻發特點的地區。

      2.4 調整經濟產業等方面的結構

      優化經濟結構,盡量降低資源型經濟發展,向技術與人口密集型經濟邁進,尤其是內陸地區的經濟比例。在保證一二產業發展的基礎上,盡可能的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旅游服務業,最大限度的減少城鎮用地,提高城鎮用地的利用效率,減少荒漠區的耕地利用率,以及山地或丘陵地帶的用地比例,促進生態服務業的發展。

      科學論文投稿期刊:《中國軟科學》致力于推進決策科學化,及時反映國家宏觀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政策、重大理論動向、國內外軟科學領域研究成果和發展動態,是經濟、科技研究及管理人員、專家學者、高校師生、政府管員、企業家等社會各界人士的交流論壇和工作指南。

      結語

      一帶一路是我國提出的重要發展政策,但是各類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大,制約著沿線國家的合作以及經濟發展,所以要建立統一管理的風險協同模式,提高風險抵御能力,保證一帶一路各項發展政策與方針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薛桂芳.“一帶一路”視閾下中國-東盟南海海洋環境保護合作機制的構建[J].政法論叢,2019,(6):74-87.

      [2]張媛,李亦綱,王金萍, 等."一帶一路"國家地震災害背景及應急救援能力評述[J].國際地震動態,2018,(11):3-11.

      [3]孔鋒,呂麗莉,王志強, 等.關注絲路自然災害風險共建安全"一帶一路"建設[J].中國軟科學,2017,(z1):17-22.

      [4]張鑫,洪海紅,王嘉鑫."一帶一路"沿海國家的自然災害特點與減災對策——以洪水災害與風暴災害為例[J].城市與減災,2018,(4):11-15.

      [5]孔鋒,林霖,劉冬.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建立南海地區自然災害風險防范機制[J].中國發展觀察,2017,(9):47-49.

      作者:楊娜

    太阳城网址